首页

在线sm系列

时间:2025-05-29 16:19:00 作者:“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浏览量:21548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顺利跑完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第一棒”。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白国龙 摄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第109次飞行,也是其首次挑战地球逃逸轨道发射。

  地球逃逸轨道高度高,火箭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就更多,速度也更快。此外,发射窗口窄,入轨精度要求高,分离速度误差控制严……发射难关一项又一项,“劳模”长三乙火箭如何跨越重重难关,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搭天梯”?

  力气足:5.55吨运力精准匹配

  长三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作为中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2020年实施“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贴合,成为本次任务的“最优解”。

  飞得高:直达高轨,精准“投送”

  以往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的载荷,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此次任务中,火箭分离时的速度需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地球逃逸轨道。

  不仅如此,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入轨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火箭入轨速度不仅要达到每秒11.2千米,每秒偏差也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探测器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火箭专家解释称,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样的入轨精度,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速度、姿态等,确保探测器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靠得住:百战锤炼,飞行更可靠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托举“北斗”、“嫦娥”、风云卫星、天链卫星等“乘客”问鼎苍穹,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历经百战锤炼的长三乙火箭如今越飞越稳,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2018年,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就“花落”长三乙火箭。“火箭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执行其他发射任务的同时,长三乙火箭也在一发发积累中为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说。

  谈到长三乙火箭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也表示,多年来,型号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大大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多样化的发射需求,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文脉华章|跟着总书记探寻文化根魂

本报讯 (记者赖书闻)记者近日从海南省儋州市政府了解到,儋州洋浦“数字保税(来数加工)区”通过验收,成为中国首个“数字保税区”,将创新发展国际数据产业。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自2023年8月15日,即首个全国生态日起施行。

山西古建筑100问——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山西古建筑,为什么先期回避晋祠?

进入2024年,华致酒行迎来了业绩的持续增长,根据一季度财报,华致酒行实现营业收入41.33亿元,同比增长10.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增长28.24%,业绩增速不断加快,盈利能力持续向好,华致酒行的业绩表现及战略布局获得了多家券商的积极评价。

文化交流视野下的留法勤工俭学

 5.广东省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民强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问题。2013年至2023年,黄民强多次收受私营企业主所送礼金以及高档烟酒等礼品;多次接受私营企业主在企业内部食堂等场所安排的宴请,费用均由私营企业主支付。黄民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展望2024年:全球市场的严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艾伦认为,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市场仍有很多令人兴奋的增长领域,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展望未来,中国依然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并希望加强对华合作,为中国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继续做出贡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